中咨视界
邹昊飞 杜贞利 段京新 | “一带一路”战略下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研究
| |||||
| |||||
摘要:境外合作区是中国特色产业合作的成功模式,已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集聚平台和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名片,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深化产业投资合作,实现“产业联通”的重要抓手。本文分析了境外合作区取得的成效、而临的历史机遇和使命,研究了合作区统筹发展思路和目标、战略布局规划构想,明确合作区建设的重点国别和主导产业,提出政策建议,有重点、有层次、有选择地推进和引导境外合作区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经济合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方式主要有承包工程、投资和援助等。我国的经济合作对象遍布全球,形成较好的局面。本文就我国对外经济现状进行阐述,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境外经贸合作区;国际产能合作布局规划 一 境外合作区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2008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同意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意见的批复》,全而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为原则,摸索和实践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模式。当前,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已初具规模,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创新了对外投资合作新方式,探索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模式。 (一)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名片 产业园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经验,是“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伴随着我国“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内工业园区经验开始向全球复制,影响力和作用不断增强。我国国内开发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境外合作区建设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合作区建设愈加受到相关国家重视,境外经贸合作区促进了与所在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密切双方联系,得到东道国政府和社会民众的认同,成为我国发展模式、管理理念、文化和价值理念等软实力输出的重要渠道和“走出去”的重要名片。 (二)是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我国“走出去”企业往往对国外政治制度、政策法律、语言文不熟悉、不适应,而临工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配套差、水电路等外部配套条件不足等诸多困难,实践证明.境外合作区对于促进中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走出去”作明显。合作区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搭建公共平台,积极拓展海外发空间,为发挥产业集群和投资规模效应效益创造了条件,实现互补协同、共同抵御风险,对推动中资企业“走出去”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境外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体系建设 合作区为入区企业提供高效、高水平的园区管理服务,搭建企业集群式国际化发展的平台。合作区建立规范园区管理制度,增强园区团队建设,为入区企业投资运营提供政策法律咨询、优惠政策申请、投融资服务、商业注册、规划设计咨询、物流清关等“一站式”服务,解除了企业后顾之忧。 2.完善基础设施条件,节约企业自身基建大量投资,集中精力从事主业经营合作区主要负责园区“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行配套服务用房以及工业厂房“孵化器”等建设,为中小企业入驻开展生产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克服了外部配套条件制约,降低了企业建设成本和难度,缩短了投资周期。 3.帮助企业“集体出海、抱团取暖”,有效增强了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争取所在国优惠政策合作区改变了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抱团出海,加强了对外投资企业对当地政府、社会整体影响力,提升了话语权,形成了“避风港”,有效抵御了可能的政局动荡、社会安全和政策变动等风险。例如,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在tom年埃及爆发“1.25”动乱后,通过危机公关,协调埃及军方和当地土著居民守卫园区,中埃两国员工同心协力,确保了合作区在社会动荡期间未遭受任何人员和财产损失。此外,合作区搭建政策平台,形成合力,增强与当地政府谈判能力,有益于争取更有利的优惠政策。例如,中国匈牙利宝思德经贸合作区通过引入更多的企业,有效促进当地业和经济发展,将有更多筹码为合作区争取税收、电力和天然气供应等方而的优惠条件。 4.形成产业平台,实现产业聚集 境外合作区是中资企业的集聚平台、服务平台和政策平台,具有较强的招商能力。在产业配套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境外合作区有助于促进区内中资企业的上下游整合,实现集群式投资和链条式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截至目前,我国境外合作区带动2000多家中资企业“走出去”,约占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企业总数的10%,带动企业对外投资达95.5亿美元,带动就业近3万人,初步形成了化工、轻工纺织、建筑建材、机械电子、矿产资源利用、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 (三)推动产业链向外延伸,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境外经贸合作区契合所在国发展诉求,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承接平台,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创空间,有力地推动了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截至2014年底,通过合作区带动“走出去”中资企业中,轻工纺织类企业占30%,建筑建材占15%,机械电子占10%,资源(矿产、林业)生产加工占11%,商贸物流占20%特别是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建筑建材等产业转移效果尤为明显。 非洲、东南亚地区资源丰富,并处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对铁、水泥、电解铝等需求旺盛,国内优势产能转移过去大有市场以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为例,部分入园企业将国内钢材、水泥产能转移至该合作区,埃塞俄比亚钢材约7000元/吨,国内约2700元/吨;水泥850元/吨,国内约320元/吨,转移企业效十分显著。该园区被埃塞俄比亚政府列入“持续发展与脱贫计划”(sDPIZP),是其工业发计划中重要优先项目。埃塞俄比亚将轻工、纺织、皮革、建材等出口加工型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与我国转移优势产能需求高度契合。目前,华坚鞋城、东方印染、东方钢铁等入区企业运营效益良好,企业扩大投资、转移国内产能的愿望强烈。此外,泰国罗勇工业园、柬埔寨西哈努克经济特区等园区对于我国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建筑建材等产业转移效果明显。 (四)建立合作共赢开发利用境外能源资源的有利方式 一方而,通过合作区建设,建立了有效利用境外矿产、油气、森林、农业等各类资源的渠道,有利于保障海外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目前,通过国家确认考核的13个合作区共掌控耕地20万公顷,林地420万公顷,铜资源量700万吨,红土镍矿资源量3亿吨以上。此外,目前正在推进的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园区已获得棕搁种植园而积15万公顷,完成棕搁种植5万公顷、投资超过10亿美元,将建成以油棕种植开发、精深加工、收购、仓储物流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型园区,打造海外棕搁全产业链,增强我国在国际粮油市场、价格领域的话语权,为维护国家粮油安全作出贡献。 另一方面,合作区立足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有力地回击和驳斥一些国际舆论认为我国开展境外资源合作是“掠夺资源”、搞“新殖民主义”的不实之词。合作区定位于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下游生产加工.增加资源产品附加值、推动东道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把更多利益留在当地,留给当地人民,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印尼青山工业园区快速实现从印尼红土镍矿原矿贸易向镍铁冶炼加工转变,通过短短3年多时间,年产30万吨和60万吨的镍铁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并正开工建设年产90万吨的镍铁冶炼和热轧项目、5万吨湿法冶炼项目等,并规划开展下游冷轧及不锈钢制品生产项目。目前,合作区已完成投资超过10亿美元,创造就业5000多人,上缴税费1200多万美元,未来将实现销售收入超过60亿美元,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条件。 (五)承担了社会责任,树立了国家形象,影响逐步加强 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履行了社会责任,树立了中国企业负责任形象,巩固和深化我国与相关国家友好关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合作区累计实现产值超过400亿美元,累积缴纳税费超过14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5万个。合作区还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赞助修建市政道路,援建校舍、图书馆和体育文化设施,捐助公益基金,组织语言和技能培训及文化交流活动,金额超过千万美元,在所在国政府和社区民众中树立了良好口碑,得到社会舆论的好评。 二 以境外合作区模式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一)境外合作区发展而临重要机遇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全而参与全球价值链,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是我国在世界经济深度转型调整期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全球进入新一轮产业调整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全球治理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使中国具有在全球范围内谋求自身国家利益的更多机会,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和我国经济运行环境的新特点,党中央及时作出了经济新常态的判断,要求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稳增长、调结构,积极参与并引经济全球化进程,“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 特别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积极响应,已成为兼顾各方利益、反映各方诉求的共同愿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产业投资合作,是实现我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深度融合、强化我国利益存在的重要纽带,也是当前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在2015年初“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会上,张高丽副总理提出“要把握重点方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若干国际经济合作走廊”。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等合作园区建设,营造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法律政策配套的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良好区域投资环境,引导国内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境外合作区作为“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在对外投资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大力推动发展,境外合作区大有可为。 (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关键是产业投资合作 1.产业投资合作是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有力支点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但如果缺乏产业基础作支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难以跨出实质性步伐。扎实推进产业投资合作不仅可以使“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产生迫切的现实需求,还可以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动力保障,实现以点带线,从线到而的“一带一路”全方位战略布局。 2.产业投资合作是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以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在沿线国家发展能源在外、资源在外、市场在外等产业,通过带动产品、设备和劳务的输出,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产业链价值,优化产能布局,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3.产业投资合作是促进与沿线国家经济深度融合的纽带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处在工业化进程初期,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较大,具有接受外来投资的强烈愿望。产业投资合作通过促进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在沿线国家集聚发展,实现本土化生产,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帮助东道国增加就业和税收、提升工业化水平。深化与沿线国家在产业间、产业内、产品内的专业化分工,会使各方充分挖掘产业合作空间和领域,从而使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利益更加融合。 (三)境外合作区是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抓手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处在工业化进程初期,市场潜力巨大,吸引外资意愿强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覆盖近44亿人口,经济总量约为21万亿美元,分别达到全球总量的63%和29%。1990-2013年期间,沿线65个国家对外贸易、跨境直接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1和16.5,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总体保持了较强的贸易竞争力和引资优势。 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区建设时机已成熟。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企业在外建设的合作区有75个,吸引了1400多家各类企业入区(包括很大一部分外资企业),带动入区企业累计投资超过100亿美元。75个合作区中有53个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充分发挥了以点带而的推动作用。我国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境外合作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模式,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区的建设,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促进高效、顺畅的区域价值链连接,使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更加紧密,利益更加融合。通过产业通,带动道路通、政策通,从根本上促进贸易通、货币通,最终实现民心相通、和谐发展、合作共赢。 三 境外合作区发展战略与布局规划 (一)发展思路 从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要求来看,需统筹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诉求、合作意愿、资源享赋、投资环境、产业基础条件等,体现产业衔接、产能互补的推进理念,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发挥所在国比较优势的基本思路,战略性布局规划境外合作区发展,进一步明确合作区建设的重点国别和主导产业,引导园区合理布局、有序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和同质化发展。 (二)发展目标 应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密切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合作区规模、优化海外布局,形成一批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基地,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农业资源生产加工基地,商贸物流节点体系,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成一批产业聚集、服务全而的海外发展平台,更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化。 (三)合作区布局规划构想 合作区以“一带一路”为主线,完善周边地区园区布局,扩大园区规模,提高园区发展水平,深耕非洲,突出重点区域国别,拓展中东欧地区,积极进入发达国家,有重点、有层次、有选择地推进和引导合作区建设和发展。 蒙俄地区结合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蒙古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油气资源和农业资源条件,结合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重点布局资源加工利用型园区和农林产品加工园区,一方而建立稳定、可靠的资源来源(原料及半成品)供应渠道,保障我国战略资源供应安全,另一方而实现境内(东北地区)境外(蒙俄边境地区)产业互动,建立跨境国际产业链。 中亚、西亚地区结合能源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重点布局建材、化工、轻纺、汽车等生产工型园区,以煤炭、矿产、油气为主的资源利用型园区和围绕棉花种植加工、畜牧养殖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型园区。 东南亚地区发挥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投资环境相对较好、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诉求,重点布局生产加工型园区和农业产业型园区,实现轻纺、建材、汽车、电子、通信、化工为主导的产业聚集,提高产业合作水平,推动铁、镍、钾盐、铝土、铜等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以及粮食作物和棕搁、橡胶等经济作物的开发。 南亚地区结合我国在南亚地区港口建设和运营的有利条件,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重点布局临港生产加工型园区.开发潜力市场,重点推动轻纺、建材、机械、电子、化工等国际产能合作。 非洲地区发挥中非产能合作平台作用,突出非洲重点区域国别,实现区域布局,推动中非“三网一化”合作,积极开展以建材、轻纺、汽车、家电、工程机械为主导产业的加工制造型园区,以矿产、油气资源为主的资源利用型园区,围绕经济作物、渔业、畜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型园区。 中东欧地区结合中东欧地区区位优势,重点布局装备制造和商贸物流型园区,积极推动“海外仓”模式,进一步推动与欧美地区的商贸合作。 欧美发达国家以科技合作为重点,探讨海外研发新模式,推动建立科技研发园区,积极利用和引进欧洲先进的技术,通过技术合作推动产业合作。 四 推动合作区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境外合作区的支持力度 目前,中央财政对境外合作区累计补贴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带动直接投资约40亿美元。国内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是由政府投入,而境外合作区则完全依靠企业先期投入,目前,中央财政虽对确认的合作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补贴,但企业仍而临很大的资金压力,短期内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为更好发挥合作区平台作用,在坚持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前提下,建议中央财政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并向“一带一路”合作区倾斜,特别是对承接国内钢铁、水泥等过剩产能转移的合作区,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将科技研发类合作区纳入支持范围。 (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创新海外融资方式 以合作区为试点,创新海外融资方式,扩宽融资渠道,解决企业海外融资难题。我国企业已形成规模较大的海外资产,但境外资产抵押融资仍存在限制,融资难成为制约合作区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可考虑以国家确认的合作区资产为抵押,企业以境外资产、股权、矿业开采权、土地等作抵押,开展“外保外贷”、“外保内贷”试点,探索盘活海外资产的渠道。提高国内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开设海外分支机构,为企业提供本地化的金融服务,鼓励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为入区企业投资提供资金支持。统筹利用好对外援助资金、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适度向合作区建设必需的水电路等外部配套设施建设倾斜。 (三)建立政府间合作区磋商协调机制 境外经贸合作建设、运营由于未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没有形成双方政府框架内的合作机制,因此其投资主体在东道国没有获得应有的法律地位,东道国给予合作区的政策差异较大,优惠政策难以落实,政策稳定性差。探索在“一带一路”双边或多边框架下,借鉴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协调委员会等经验,建立针对合作区的政府磋商机构,形成政府协调长效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重点推进政府保障机制建设,包括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双边合作区协定等,为合作区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 (四)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合作区风险防范 进一步加强政府在规划引导、信息发布、风险预警、协调与监督等方而的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建立完善境外合作区国别和产业指引、合作区服务指南、境外资指南、商业环境预警、招商推介等工作。加强引导合作区科学、合理制定园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做好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避免盲目投资。扩大政策的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覆盖度,加强优惠力度,有效规避合作区建设过程中的投资风险和信用风险。促进、加强和监督合作区的风险防范工作,着力境外商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政府和企业联手,国内国外、事前事后全方位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邹昊飞、段京新:境外合作区传递中国投资新理念,《中国投资)),2015年第7期 洪联英、张云: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与企业“走出去”战略,《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第3期 赵蓓文: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世界经济研究)),2015年第6期 张广荣: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政策探析,《国际经济合作》,2013年第2期 注:本文转载自《国际经济合作》。邹昊飞,杜贞利,段京新.“一带一路”战略下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6(10):41-45. | |||||
相关链接
- 李开孟 | 高质量的全过程咨询将...2019-06-13
- 陈孟乔 赵旭峰 | 我国对外陆路...2019-06-13
- 侯斌 申培华等 | 我国沿海集装...2019-06-13
- 李开孟 | 联合国应在推动PPP...2019-06-13
- 李开孟 |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2019-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