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李闻 祥令 徐璐|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预测及措施应对分析
| |||||
| |||||
2020年的春节注定不平凡,新冠肺炎疫情由武汉爆发后大面积席卷全国各地,对国民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针对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我们将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政府、企业、个人应积极采取的应对措施建议。 苏州中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李闻 祥令 徐璐 一、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预测 01宏观层面:短期冲击经济,长期不悲观 此次疫情将对我国经济在短期内形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冲击,但当疫情缓解与结束之后,经济活动将快速恢复。具体影响程度大小,依据疫情持续时长与政策对冲力度而定。 全年GDP增速大概率破6 1-2月份期间,在经济社会活动首先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让路的情况下,国内的需求与供给疲软,旅游、酒店、电影、交通、物流、餐饮等行业遭受重创,不少经济学家与权威机构对2020年我国经济走向进行了预测。 资产管理巨头荷兰ING集团分析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下滑至5.6%,世界权威金融分析机构标准普尔认为这场疫情将使得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下降至4.8%,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认为2020年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约为5%—5.5%,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师任泽平团队对疫情演变进行了三种情形的假定,最优情况下GDP全年增速预计在5.4%。 短期经济受明显冲击 三驾马车短期承压。 消费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情况下受严重影响,春节假期国民多采用“居家隔离”的方式进行防护,餐饮、旅游、电影、交运、线下教育培训行业受负面冲击较大。 投资方面,投资短期显疲态,制造业、房地产、基建三大投资低迷。 出口方面,服务贸易、旅游观光、交通运输、食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通过跨境电子商务邮包方式出口的商品将受到较大影响。 长期经济基本面不改变 虽然疫情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从1918年美国大流感、2003年我国“非典”等历史经验看,瘟疫等突发事件对宏观经济的冲击通常是短暂的。 从宏观条件看,中国“世界大工厂”、“世界大市场”的角色以及经济综合竞争优势也能够抵御短期冲击。 从发展动力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不断累积、更加强劲。 从应对能力看,中国政府适时采取经济政策组合拳推动经济快速恢复。 02中观层面:各行各业有喜有忧,新业态不断孕育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国内不同行业在短期内将产生不同影响。从长期来看,疫情将进一步推动新业态的发展与制造业的转型。 旅游、线下娱乐、交通运输、零售、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短期负面冲击较大 疫情对于文化旅游业的影响,以2019年春节期间旅游收入规模推算,2020年因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收入损失预计超过5000亿元,相当于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左右。 疫情对于影视娱乐业的影响,以2019年八部电影在七天假期累计收获票房58.4亿元推算,2020年因疫情给影视娱乐业带来的收入损失预计超过70亿元。 餐饮及零售业方面,2019年春节期间餐饮和零售企业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预计2020年同期受疫情影响,该部分收入或减少50%至70%,相当于损失额5000亿至7000亿元。 交通运输方面,2020年春节假期10天(1月24日至2月2日)发送旅客人次比2019年春运同期下降近73%,预计此次疫情将给交通运输业今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带来巨大压力。 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言,由于许多工厂停工时间延长,且许多工人返程受阻,势必会让制造淡季持续至3月。 医药、电子商务、网上娱乐和生鲜等短期利好 本次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是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物资供给不足,可以预见短期内这一类医疗设备和物资的生产行业将因为疫情而得到蓬勃发展。 同时在本次疫情中许多民众长时间居家,这种状态已经并将继续带动网购、在线订餐、生鲜电商领域需求上升。 由疫情导致的“宅经济”,除了网购以外,其他以互联网作为载体的休闲娱乐活动将获益,同时还包括面向学生、职场人士的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 另外,受本次疫情应对推动,远程办公正加速成为一种工作模式,并有可能在一些领域常态化。 一批新业态将涌现 除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外,从长期来看,在线医疗、“宅经济”、“零接触服务”等业态将不断涌现。 特别是通过此次疫情,国民对健康的关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医疗保健、运动健身等细分行业将得到更多关注,在线心理咨询、在线问诊、在线教练等在线大健康服务会变得更加普及。 03微观层面:短期企业与个人都面临巨大压力 疫情对不同微观个体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从受冲击程度来看,民企大于国企,小微企业大于大企业,农民工大于正式职工。 企业面临流动资金压力 根据wind数据显示,我国新三板上市企业中现金不够支付3个月工资的有1511家,约占30%;不够支付6个月工资的有2720家,约占50%。 小规模企业压力则会更高,在疫情冲击下,再加上由于开工、消费等市场行为受阻,现金薪酬比低、应收账款周转能力差、速动比率低的中小企业首当其冲,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个人面临收入及失业压力 员工收入与企业经营效益息息相关,尽管人社部已下发通知要求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但当企业效益下滑,员工的薪资、奖金乃至就业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不少企业仅给员工下发基本工资。 同时由于不少企业考虑优化人员结构提升营运效率,甚至一些企业直接在疫情中破产倒闭,则个人面临失业风险。 二、措施应对建议 01政府层面:短期政策与长期改革相结合 短期稳定对经济后续增长的信心和市场主体的预期 财政政策方面,目前中央与各地已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涵盖诸如减免税费、减免租金、延期缴纳社保、提高贴息支持力度等,有利于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 货币政策方面,一是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要加大对疫情防控相关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要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就业政策方面,鼓励和允许企业围绕自身经营状况积极采取灵活的用工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在家办公、线上办公。 长期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与公共体系构建 一是强化信息公开透明,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清单管理和政府信息定期披露机制,加强舆论监督管理。 二是优化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推动政府从管理到服务的治理理念转变,打造智慧政府,发挥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有效作用,进一步完善官员问责体系建设。 三是完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加快应急响应体系建设,不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 四是实施产业引导政策,加强食品行业监管,加强对免疫力类、消毒杀菌类、医疗器械类等疫情防控药品器械的生产扶持,加强防疫科研攻关,引导科技硬件、互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五是引导全民开展健康运动,普及健康防护知识,进一步健全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建设,加强国民体质监测。 02企业层面:短期应对与长期转型相结合 短期积极做好疫情应对工作 一是做好防疫工作,尽早设立由董事长或总经理牵头的“企业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制定应对疫情的政策和措施,条件允许的企业或者业务岗位,鼓励员工在家办公。 二是用好最新政策,可指定专人研究政府政策,积极把政策用好用透。 三是探索运营新方法,积极借助本次疫情危机对企业发展布局进行考核,在商业模式、资源的柔性、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合理优化。 长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提升经营水平 一是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也有线下、低效、高成本的特点,建议企业积极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使制造与服务系统运营更加快速、更加灵活。 二是制造业企业推动精益生产,加快开展价值链全环节的精益制造,从车间现场、生产工艺到供应链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等价值链各个关键环节全面展开,持续改善生产经营水平。 三是服务业企业扩大线上服务,虽然疫情过后线下消费仍然是主流,但建议相关领域服务业企业扩大线上服务,在增加销售的同时分散业务风险。 四是着力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建立公司的财务预算制度,做好公司的资金规划,优化成本结构,人工成本占比、运营成本占比要进行合理的分配。 五是优化组织架构及薪酬制度,定位企业最核心和差异化的价值,基于此优化组织架构,优化薪资结构,明确企业的付薪理念,选择相应的薪酬结构类型,确定合理的薪酬结构比例。 03个人层面:短期防护与长期转变相结合 短期积极响应防疫号召 一是提高疫情认识,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防护知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不参加集聚性活动,切实做好自我和家人防控。 二是参加疫情防控,每个人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疫情防控战斗当中,形成联防联控、全员参与的有利局面。 三是做好本职工作,一方面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为抗击疫情前线提供充足的“武器”和“弹药”。 长期调整生活理念 一是尊重自然敬畏生命,通过非典与新冠两次重大教训,越来越多人将会注重食品安全、拒绝食用野生动物,违法捕捉和销售野生动物将会大幅减少。 二是适度储蓄取代过度举债,本次疫情让企业和个人都意识到,当收入预期大幅下滑时,如何应对债务、按时偿还本息成为首要问题,举债过度使短期偿债压力大幅上升。 三是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加强传染病防治意识,在公共场所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工作,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均衡,注重生活规律。 | |||||
相关链接
- 申海燕 | 关于加快构建生态经济...2020-03-23
- 交通业务部2020年业务动态(四...2020-03-20
- 石化轻纺业务部2020年业务动态...2020-03-20
- 国际业务部2020年业务动态(二...2020-03-20
- 战略咨询部2020年业务动态(二...202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