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窦皓 | “十四五”区域发展优势如何进一步释放
发布日期:2020-05-28 信息来源:中咨研究 访问次数: 字号:[ ]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就在于“营造新平衡、实现更充分”,“宜什么则什么”是在不平衡中营造新的相对平衡的现实选择,而把“宜”的内容做到极致,即所谓充分发展,是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的主线。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与历史渊源。深入学习理解并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对于解决当前和“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核心:营造新平衡、实现更充分

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又明确提出,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归纳起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就在于“营造新平衡、实现更充分”,“宜什么则什么”是在不平衡中营造新的相对平衡的现实选择,而把“宜”的内容做到极致,即所谓充分发展,这是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的主线。

“营造新平衡、实现更充分”是与时俱进的政治经济学。“营造新平衡、实现更充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构建和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空间结构,通过区域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学。

一是以共同富裕、共享发展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总基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这就把区域发展与社会主义分配统一起来,丰富了分配理论,谱写出社会主义区域发展理论的新篇章。

二是将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分析作为出发点和主线。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克服长期积累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状态,着力解决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

三是把精准扶贫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区域发展必须围绕精准扶贫发力。深度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围绕减贫来进行。这种把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的理论,是任何国家的区域经济理论所没有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大创新。

“营造新平衡、实现更充分”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集成表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新平衡、实现更充分”集中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就要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营造新平衡、实现更充分”有利于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高效聚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带动作用,增强创新发展动力。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增强发展协调性。“营造新平衡、实现更充分”有利于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空间经济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营造新平衡、实现更充分”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营造新平衡、实现更充分”将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营造新平衡、实现更充分”有助于充分发挥东部发达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挖掘中西地区发展潜力,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营造新平衡、实现更充分”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营造新平衡、实现更充分”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允许和鼓励发达地区率先开启现代化进程,率先实现现代化。“营造新平衡、实现更充分”有利于破除资源流动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充分释放其现代化的潜力。

二是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走绿色现代化道路。“营造新平衡、实现更充分”有助于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态系统循环链接,更注重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更看重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三是有利于打破地区内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避免无序竟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消除歧视性、隐蔽性的区域市场壁垒,打破行政性垄断,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营造新平衡、实现更充分”有助于在更大的区域范围集聚经济能量,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十四五”区域发展优势如何进一步释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起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五大国家战略为核心引领的“三圈两带”战略布局,基本形成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空间回旋余地大的优势将进一步释放。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加快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十三五”规划进入全面完成阶段,将继续稳步推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精准发力,加快建设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将进一步深化引领内地与港澳的交流合作,推动“一国两制”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港澳参与国家发展战略,提升竞争力,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实现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继续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积极探索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黄河流域各地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认真研究气候变化影响、水沙关系变化、水资源配置、生态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产业分工以及兰西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圏、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切实有序推动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明确东北地区工农业基地战略定位实现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受“倚能、倚重、倚化”产业结构本底和国际能源价格走低以及经济下行导致能源消费相对疲软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依然困难重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集中体现在此类地区。“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应在维护好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经济转型步伐,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通过中心城市引领东北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

老、少、边、穷等特殊类型地区坚定主体功能补齐发展短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2020年将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小康,现有贫困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这在我国乃至世界扶贫史上都是历史性创举。“十四五”期间,应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在延续“输血”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造血”机制,有效防止返贫返困。

革命老区要因地制宜,发展好特色优势产业。应围绕宝贵的红色资源,做好革命遗址的发掘保护修复工作,维护运营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建设更多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红绿融合的文化生态,让老区“红的更红,绿的更绿”。

民族地区要把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发挥好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的机制优势,贯彻落实扶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牧区、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等政策举措,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

边境地区要强化分类指导和分段施策,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补齐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短板,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边境地区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升区域引人聚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贫困地区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压茬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内生动力,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卫生医疗和教育文化等短板,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注:原文载于《中国投资》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