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刘万新 | 以系统思维建设国家水网工程的思考
发布日期:2021-05-10 作者:刘万新 信息来源:中咨研究 访问次数: 字号:[ ]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国家水网等重大工程。国家水网工程建设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系统梳理我国江河湖泊的基础上,依据其承担的功能和作用分级分类施策,把国家水网建设成为高效节水网、防洪安全网、供水保障网、绿色生态网、智慧感知决策网和管理科学网。

关键词:分级分类施策;绿色生态;智慧感知决策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部署治水工作,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新发展阶段的纲领性文件,提出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国家水网等重大工程,推进建设一批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等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国家水网重大工程,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

我国河流数量众多,流域面积在1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数量有15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数量有79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数量超过5万条,所有河流的流程加起来超过43万千米,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10圈以上。国家水网是保障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的重要支撑,还兼在航运、发电、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河流犹如人体的血管和流动的血液,维护国家、区域的健康与安全。河流可排泄洪水涝水、维护万物生态、输送物质和能量,提供生存、生产及生态等水源,历史上人们依水而居,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长江长约6403千米、黄河长约5464千米、黑龙江长约4370千米、松花江长约1927千米、珠江长约2320千米、澜沧江在我国境内长约2179千米,是我国主要的大江大河。中国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呼伦湖的湖泊面积排在前五位。湖泊湿地具有调蓄河川径流、提供工农业及饮用水源、沟通河道航运、改善生态环境等重要作用,湿地还被称之为地球之肾,可见其作用尤其重要。

依托长江丰富的水资源,长江经济带确立了“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2019年,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6.5%;铁路、公路及水运的综合运输大通道正加速形成;为维护长江健康发展,长江保护法已经颁布实施。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2019年流域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25%,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的粮食和肉类产量约占全国1/3左右。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较高,水资源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刚性约束,延黄城市量水而行,推动用水方式集约高效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青海湖长105千米,宽63千米,湖面海拔3196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青海湖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丰富,湖区有种子植物52科,174属,445种;湖水中浮游植物有53种,浮游动物29种,底栖动物22种;湖区鸟类191种,分属15目35科;兽类41种,分属6目15科。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建设国家水网重大工程,要在全面梳理我国江河湖泊的基础上,依据河流湖泊承担的不同功能和作用,按照国家级、省(市)级、县(乡)级三个层级,合理划分、分类施策。我国已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朝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并在此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新发展阶段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国家水网建成高效节水网、防洪安全网,供水保障网、绿色生态网、智慧感知决策网和管理科学网,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高效节水网

国家水网应该建设成为高效节水网。必须坚持节水优先的原则,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思路,去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联合印发《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2年初步建立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采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等行动。水网建设要在取水、输水、用水等方面,打造成高效节水网,建立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取水环节,开展水利及相关规划、建设取用水项目及办理取水许可的项目时,需开展节水评价,包括现状节水水平评价与节水潜力分析、节水目标与指标评价、节水措施方案等。在输水环节,引调水工程、灌区引水和城市管网输水时,要提高渠道、管网水利用系数,降低漏损率。到2022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6以上,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在用水环节,采用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实施黄河河套、四川都江堰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开展供水管网、绿化浇灌系统等节水诊断,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

二、防洪安全网

国家水网应该建设成为防洪安全网。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建成5级及以上江河堤防32万千米,累计达标堤防22.7万千米,达标率为71%。其中1级、2级达标堤防长度为3.5万千米,达标率为81.7%。江河堤防保护人口6.4亿人,保护耕地4.2万千公顷;建成流量5立方米每秒及以上的水闸103575座,其中大型水闸892座。建成各类水库98112座,水库总库容达到了8983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744座,总库容7150亿立方米,占全部总库容的79.6%;中型水库3978座,总库容1127亿立方米,占全部总库容的12.5%。

我国防洪能力已升级至较安全水平,但仍需做好超标准洪水的防御工作。据水利部2020年6月统计数据,当时全国共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09条超保、33条超历史。我国经济经过高速增长之后,江河堤防等保护范围内的经济总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如遇洪水暴雨灾害损失巨大,需制定超标准洪水的防御预案,研究适当提高堤防水库水闸等建筑物防洪标准,实施防洪提升工程,解决防汛薄弱环节,加快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雄安新区防洪工程等防洪减灾工程,以31个重点防洪城市和大江大河沿岸沿线城市为重点,提升改造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做好蓄滞洪区调整与分类,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完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等保障措施,推进蓄滞洪区建设。建设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基地,保障防洪安全、国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助力节能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

三、供水保障网

我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目前已达到8600多亿立方米,供水保障能力已经达到较安全水平。新中国成立70年来,通过加快重点水源、重大引调水等工程建设,供水工程体系持续完善,逐步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了区域内水资源、跨区域流域的调水及非常规水源的多元化供水模式,保障了人民群众和经济发展的供水需求。新时期,按照“确有需求、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充分发挥已建在建工程的调水能力、挖掘供水潜力,进一步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当水源区水量丰富时,研究扩大输水范围和供水目标,并为输水沿线区域进行生态补水,持续推进华北等地下水超采区的压采治理。按照城市乡村供水一体化要求,让乡村享有和城市相同质量的水源。推动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建设珠三角水资源配置、渝西水资源配置、引江济淮等工程。

四、绿色生态网

按照绿色生态的要求建设国家水网工程。国家水网工程规划设计时,需做好方案比选,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体现绿色、生态和环保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做好水生生物保护和水域生态修复。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为指导,加强水源地、输水渠道、管线沿线生态环境保护,整治排污口,加大治污力度,促进产业生态转型,采取生态等措施保障水质达标。

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实施,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和修复。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长江重点生态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及东北森林带等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推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城市水体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加强太湖、巢湖、滇池、丹江口水库等重点湖库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到2025年,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不低于85%。

五、智慧感知决策网

建设智慧感知、决策科学高效的国家水网工程。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从智慧感知、高速传输、智能决策、服务多样、产品丰富等方面,建设提升水利智慧感知和决策网络,建立覆盖全域的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系统,推进水资源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加强监测体系建设,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实现对水量、水位、流量、水质等全要素的实时在线监测,提升信息捕捉和感知能力。对暴雨强度、洪水峰值、用水限额、生态流量、地质灾害、环境承载力等进行预报、预警,提前制定预案、规避风险,为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提供智慧化决策支持。

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推动水利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

六、管理科学网

建设管理科学的国家水网工程。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采取技术、经济、行政、法律等措施,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保护水源、水域、水利工程、水生态及水环境,不断提升水利管理的效率和现代化水平。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

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快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健全行政执行系统,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全面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推进水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

七、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新时期水利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国家水网建设应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为建成数字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服务。

参考文献

[1]2019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OL].水利部官方网站.2021-04-27.

http://www.mwr.gov.cn/sj/tjgb/slfztjgb/202104/t20210427_1516456.html.

[2]李国英.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N].人民日报,2021-03-22.

[3]孙渊,王戈.经济总量占全国46.5% 五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OL].央广网.2021-01-0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033312350166683&wfr=spider&for=pc.

注:原文载自《中国投资》2021年4月号,本次发表作了较大改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