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申海燕 | 加快创新联合体建设 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
| |||||
| |||||
加快创新联合体建设 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 天博网页版登录界面(中国)官方网站研究中心 申海燕 编者按:着眼未来发展,央企牵头的创新联合体要胸怀“国之大者”,助建“国之重器”,围绕国家战略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大联合体推动大创新,以大治理保障大联合,加快构建体系化、集群化、生态化的创新能力,形成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创新成果,构建部门协同、政企结合、央地合作、国民共进、产研融合的创新一盘棋格局。 创新联合体是多主体联合攻关的有效组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此同时,我国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开展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总体来看,创新联合体作为一种体系化、任务型、贯通式的协同创新模式,各创新主体围绕任务目标,最大程度联合“政产学研金服用”各主体,集聚“人才+资本+平台+项目+基地+市场”要素资源,整合“论文+标准+专利+技术+产品”知识资产,构建“核心圈+紧密圈+扩展圈+生态圈”合作体系,发挥“价值共创+价值倍增+价值转化”当前,联合体创新目标不断优化聚焦,要素资源加速整合赋能,合作模式不断丰富多元,不同组织之间互补共生,机制体制持续完善适配,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举国创新体制优势加速释放,协同创新格局加快形成,对深化产学研协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02 新形势下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新要求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同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解决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对建设高质量创新联合体,提出了更紧迫要求。 一是更加聚焦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重大难题。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大发展,需要大创新。创新联合体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所需、科技发展前沿所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困、民生保障和改善所盼,更加突出战略性、全局性、协同性、前瞻性、体系性布局,重点解决国家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引领前沿发展方向,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 二是深度融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大格局。一方面,联合创新成果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畅通国内外双循环,以创新链的自立自强带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另一方面,要通过联合开展原创性、引领性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水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当前,聚焦数字经济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破解能力短板,抢占发展制高点,成为迫切要求。 三是更大范围推进高水平科技对外开放。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当前,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全球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界限,呈现出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趋势,不同环节之间界限模糊、关联增强、叠加转化,没有一国可以独享科技发展成果。只有强化联合创新、开放创新,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才能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四是更宽领域探索举国创新体制优势发挥新路径。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国家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面对我国科研投入规模大强度不高、产出总量大人均低的问题,集中有限资源实现重大突破是当务之急。要通过联合体建设,加快探索联合创新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不断丰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要义,内聚资源、外联市场、联合攻关、协同转化,构建政府、市场形成驱动创新强大合力的制度体系。 五是更深层次推进企业为主体的融通创新。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也是市场经济主体,是解决产学研用脱节问题,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作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凝练问题,联合开展攻关,协同培养人才,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同时,要以企业主导的联合体建设为抓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新型治理模式,打造组织上联通、机制上融通、要素上畅通、技术上贯通的联合体新样板,提升创新系统整体效能。 03 把握新征程上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新方向新任务 应当看到,对标建设高水平、大能级、强耦合的联合体,当前的不少创新联合体还存在“战略性”不够、“使命感”不强、“含金量”不足等问题。适应新发展形势,面向新战略目标,创新联合体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调整发展方式,掌握发展主动,融入发展格局,力求在多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从支撑到引领。联合体要聚焦产业补短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解决当前欠账问题;更要着眼长远发展,聚焦重大前沿技术研发应用,解决创新引领问题。尤其是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制度性优势,加强宏观引导,在重点领域建设研发联合体,突破重大前沿技术,更好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培育、新生竞争优势形成,以及新型生产关系构建。 二是从联合到融合。联合体运行过程中,逐步呈现出创新主体多样性、创新要素互补性等特点,而多样化主体又需要组织上的深度协同,因此也表现出共同目标导向性、利益融合性和创新链融通性,形成了更加显著的融合发展趋势。 三是从同业到跨界。随着创新不断萌生于跨学科、跨领域、跨产业的复合区域和交叉地带,以及技术体系的不断演进迭代与分支分叉,创新系统愈加复杂多变、开放融通。这就要求创新联合体不断开辟新领域,开展更多跨产业、跨领域、跨组织合作,形成更多战略性、综合性、体系性、集成性的创新成果。 四是从共享到共治。创新联合体既要围绕科技瓶颈和科技前沿,打破政策壁垒、资金壁垒,也要消除行政化分割,打破正式组织壁垒,构建以创新要素、科技项目为基础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同时,要创建协同高效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形成技术—管理双层领导架构,在资源整合、生态融合、成果共享和利益分配、沟通协作方面形成契约,实现集体协商决策中的共商共建共享共治。 五是利益共同到命运共同。当前,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创新联合体建设,要立足于各创新主体都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利益共同体的理念,坚持战略优先、义利兼顾、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原则,以联合带动创新,以创新助推发展。 六是从实体到虚拟。虚拟联合体是多个经济组织在不改变原有经济地位和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以其生产要素联合组成的利益共同体。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由此带来的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对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以及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的构建,特别是AI技术的应用,将加快推动虚实集成世界的到来,使得虚拟联合体建设、数字化治理形态加快发展成熟。 七是从刚性到柔性。联合体建设关键在于构建国家意志与市场机制共同驱动的新生产函数,而随着创新类型、技术成熟度、应用场景的不同,要持续保持创新效益效率的最大化,就要根据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政府市场作用边界,形成适配不同创新类型的治理模式,实现治理与创新的动态平衡。 八是从自发到自觉。联合创新的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战略要求、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修正。这也意味着联合体治理要加强“自组织”功能,即要构建适配可持续发展目标、动态迭代技术的优化管理机制,或构建能够不断完善“生成”新任务目标、优化调整已有任务体系的治理形态,从而激发各类成员非线性发展的活力动力。 04 加快打造高质量创新联合体的政策建议 着眼未来发展,央企牵头的创新联合体要胸怀“国之大者”,助建“国之重器”,围绕国家战略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大联合推动大创新,以大治理保障大联合,加快构建体系化、集群化、生态化的创新能力,形成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创新成果,构建部门协同、政企结合、央地合作、国民共进、研产融合的创新一盘棋格局,打造开放、多元、融合、共生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产学研有效贯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 一是科学把握概念边界,加强战略谋划、系统布局,避免一哄而上、无序发展;二是要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双轮驱动,在全链条实现要素充分耦合和功能有效融合;三是完善顶层设计,形成研发投入、专利权属、价值认定、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健全科学决策、项目管理、紧密合作制度,强化优胜劣汰、激励约束,鼓励容错试错,改革评价考核体系,探索柔性开放治理模式;四是面向国家利益、市场失灵、科技前沿领域,引导企业聚焦真问题、真卡点,服务大需求、真需求,组建战略型、集群化科技航母群,形成群体化突破态势;五是探索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跨界融合、“实体化+虚拟化”等联合模式,“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要素X”等协同路径,项目合作、合资并购、契约股权、开放基金等合作形态;六是打造新型举国体制联合创新示范样板,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的中国方案,将创新联合体建设成为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组织模式,以及需求侧与供给侧紧密结合的源头性技术创新平台,成为畅通内循环、塑造外循环的关键支撑,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科技支撑与制度保障。 注:原文载自《国资报告》2024年第12期。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相关链接
- 杜贞利 | 内外联动 创新引领 ...2024-12-20
- 薛会 许相敏 颜俊 | 推进宁波...2024-12-18
- 徐佳成 | 我国抽水蓄能需求情势...2024-12-11
- 青马之声 | 数智技术赋能咨询行...2024-12-06
- 青马之声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培...202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