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徐璐 薛会 许相敏 | 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策略研究
| |||||
| |||||
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发展 SWOT分析与策略研究 徐璐 薛会 许相敏 摘要:苏州工业园区自成立以来,坚定不移走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积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自主可控的绿色技术和产业体系。本文通过梳理绿色产业概念、开展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SWOT分析,提出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未来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SWOT分析 绿色是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2019年2月,为明确绿色产业发展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明确了绿色产业类别和内涵[1]。2024年3月,为适应绿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修订形成《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细化了相关产业的具体内涵和要求,为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支撑,为各地方、各部门制定完善相关产业支持政策提供依据。 一、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发展现状梳理 绿色发展是苏州工业园区与生俱来的基因。苏州工业园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谋划推进绿色园区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起“2+3+1”特色产业体系(“2”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3”指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1”指现代服务业),先后获评了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首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首批国家绿色园区,成为能耗低、生态优、环境美的绿色发展工业园区示范样本[2]。 但由于“绿色产业”概念相对较新,苏州工业园区尚未对绿色产业进行家底梳理。本研究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23年版)》(征求意见稿)的指引下,结合《节能环保清洁产业统计分类(2021)》《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9修订版)》,对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总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经统计,截至2022年,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企业约6700家,产业总体营收/产值规模约1300亿元,其中纳入统计的规上企业总体营收/产值规模约1200亿元,已形成涵盖节能降碳、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领域的产业集群。 优先发展绿色产业,是否会打破苏州工业园区原有产业发展体系格局?本研究认为绿色产业不是一种产业门类,也不局限于某些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而是能够与生态环境形成良好互动并可持续发展的所有业态,其与苏州工业园区“2+3+1”产业体系之间既不是包含从属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交叉关系,如节能降碳产业包含部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纳米材料、人工智能、现代服务业以及其他产业。 图1 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与“2+3+1”产业体系关系 二、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SWOT分析 (一)发展优势 集群生态初步显现。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生态较完整,覆盖装备制造、绿色服务、建设运营以及系统集成等各类业态。装备制造主要包括高效节能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绿色服务主要包括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污染治理等。建设运营领域集聚了电站建设、光伏运营、设备运维等一批典型企业。此外,丰富的绿色产业业态孕育了一批具有整合功能的“集成商”,整合了上游的技术研发企业,中游的设备制造企业,下游的项目建设运营企业等,有力地推动了产业集聚发展。 产业竞争优势凸显。苏州工业园区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形成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行业话语权的“尖峰企业”。在市场占有率方面,阿诗特、艾默生、快可光伏、协昌环保等企业产品于国内外广受欢迎;在产品竞争力方面,罗博特科、金龙联合汽车、迪诺拉电极等企业产品技术领先、产品性能优异、品牌能力突出;在标准起草方面,博萃循环、玉柴再制造、三浦工业、泰诺风保泰等企业体现了自身技术水平在行业内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其中博萃循环参与国际级标准制定工作。 服务型制造蓬勃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特点和所处行业特性,不断探索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以依斯倍、沃特维自动化、华天国科、京能科技、神彩科技、中恒普瑞、泽尼特泵业、和顺电气为代表的企业在总集成总承包、智能运维、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形成有效经验。同时,以优美科、艾默生为代表的企业可为集团总部、社会层面提供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相关服务。 绿色场景持续构建。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开展碳达峰试点园区和近零碳园区建设,分布式光伏、分布式能源站、集中供冷供热项目、储能电站、能源管理平台、充电站充电桩等一批绿色技术应用示范场景持续拓展。其中碳普惠智能服务平台是全国首个实现自愿减排交易的市场化碳普惠体系,东吴黄金“光储直柔”项目是国内首个公共建筑“光储直柔”零碳项目,碳达峰平台可对区域级、园区级、企业级等不同级别进行个性化、自动化、信息化数据采集和过程监控。 (二)环境机遇 政策规划有效引领。苏州工业园区出台有《苏州工业园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苏州工业园区电力专项规划(2021-2035)》《苏州工业园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等一批专项规划,《苏州工业园区进一步推进分布式光伏发展的若干措施》(苏园管〔2022〕4号)《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苏园管〔2022〕59号)等一批意见措施。 配套资金大力扶持。引导资金方面,苏州工业园区出台《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苏园管规字〔2022〕2号)等相关文件。金融产品方面,在江苏省范围内首创了总额为一千万元的“低碳节能贷”风险补偿资金池;2019年苏州工业园区在全省率先设立了“绿色智造贷”,通过风险补偿资金池的设立,解决一直困扰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 绿色制造体系健全。苏州工业园区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能源审计、节能改造与节能考核等多项措施推进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为绿色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开拓市场。同时苏州工业园区全面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基础建设,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开展绿色产品设计与绿色供应链管理,鼓励近零碳工厂示范建设,截至2023年底,累计创建17家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企业,30家省级绿色工厂,4家苏州市近零碳工厂。 产业发展环境优渥。苏州工业园区工业门类齐全、“2+3+1”特色产业体系完成构建,为绿色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苏州工业园区全球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研发投入水平国内领先、创新人才大力引育,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核心的动力。苏州工业园区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和5G网络建设,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化基础和智能化手段。苏州工业园区与相城、吴中等地区共同开发苏相合作区、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三)存在问题 作为绿色产业核心的节能降碳与环境保护产业走势偏弱,清洁能源产业仍在培育阶段。苏州工业园区节能降碳与环境保护产业占绿色产业比重60%以上,但近三年来年均增长幅度低于绿色产业平均增长幅度。另一方面,清洁能源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总体规模不大,产业仍在成长培育阶段,其中新能源领域,2022 年苏州市新能源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8%,苏州工业园区则低于该水平,人才团队、原始创新和配套体系尚需进一步沉淀集聚。 企业总体规模较小,缺乏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龙头企业。2022年,苏州工业园区规上企业占比较少,特别是绿色服务领域存在大量的小微企业。头部企业以优美科、华为、金龙、三星电子、艾默生、SEW、大金、格兰富水泵为代表,可以看出,头部企业主要为外资制造基地,近年来发展趋于平缓,华为作为国内领军企业,在苏州工业园区为销售性质的服务业企业,对于地方技术创新、产业带动、要素集聚没有明显推动作用,协鑫作为苏州工业园区总部企业,在园区的业务主要为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发售电、光伏与电站项目的建设运营,苏州工业园区亟需培育、引进若干有高科技含量、有高层次人才、有高成长潜力、有社会资本关注的领军企业带动行业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原始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虽然近年来绿色产业研发投入逐年增大,但投入强度仍在较低水平。2022年,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24.1亿元,占企业营业(产值)比重为2%,远低于医药行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主要原因为节能环保产业规上企业研发投入意愿较弱,且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受制于规模限制研发投入有限。 企业经营瓶颈突出,配套服务有待提升。资金问题方面,行业内企业发展资金需求较大,其中新能源项目(光伏)和综合能源管理项目投资金额较大,回收周期较长,企业对于银行增信低息贷款需求较高。人员问题方面,由于缺少科研院校和行业综合性龙头企业,导致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难以招到;蓝领工人方面主要由于住宿成本高,导致生产工人流动性大。土地问题方面,虽然有苏相合作区、甪直等新增空间,但部分企业仍倾向于在苏州工业园区寻找合适场地。 (四)面临挑战 宏观环境不确定仍是最大的挑战。从调研情况来看,虽然今年我国宏观经济环境有所改善,经济增速将较去年有所提升,企业订单开始回暖,但企业仍对宏观环境走向保持谨慎态度,多数企业认为宏观环境波动是企业经营的最大挑战。同时,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导致原材料价格高企,虽然部分成本可以转嫁至下游环节以及终端客户,但仍将影响企业利润,对于企业经营形成较大压力。 区域竞争与风险应对促使企业分散业务布局。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竞争激烈,各地通过土地、租金、资金等补贴方式开展招商引资,对于苏州工业园区企业而言,常熟、相城、吴江、嘉兴等地区都是良好的备选地。同时,常州、无锡等地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对于具有产业生态圈需求的企业吸引力更强。同时,疫情封控对企业供应链产生较大影响,企业为提高供应链弹性,更倾向于分散布局。 市场对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采用仍显不足。对于众多企业而言,经济成本考量多于绿色低碳考量,节能环保是企业发展的规定动作,在满足企业经营的必要条件下,企业主动提升节能环保水平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虽然苏州工业园区有不少外资企业具有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且资金实力雄厚,但囿于数据的保密性、在苏企业没有决策权等原因,并未开展绿色低碳技术采购。 新赛道新机遇导致行业竞争加剧、隐形风险骤增。全球与我国能源转型进程明显加快,新能源产业快步入跃升发展新阶段,各路资本纷纷加码新能源赛道,大量企业跨界进入,苏州工业园区也有部分企业通过并购、对外合作等方式开展新能源业务,要谨防企业盲目扩张风险。同时,行业的飞速发展导致企业开展低价竞争,企业降本增效压力增大,基础创新意愿降低。 三、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根据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要素、优势、瓶颈分析,提出相应的增长性、多元化、扭转性和防御性战略。 表1 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SWOT分析 (一)增长性战略 1.明确重心,搭建产业结构体系 节能降碳、环境保护、绿色服务、清洁能源生产领域营收/产值占绿色产业全部营收/产值的99.7%,企业占绿色产业全部企业的94.7%。同时清洁能源营收/产值远高于绿色产业平均水平,苏州工业园区近年来的科技人才认定项目也主要围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领域。从发展体量和发展势头来看,节能降碳、环境保护、绿色服务和清洁能源生产是苏州工业园区应重点关注和选择的方向。未来要以节能降碳、环境保护为核心板块,通过育链主、数智化的方式保持该板块的竞争能力;以清洁能源为成长板块,通过攻技术、补链条的方式推动该板块的快速飞跃;以绿色服务为支撑板块,通过创模式、拓市场的方式激发该板块的发展活力。 2.外延拓展,寻求增量新突破口 鼓励苏州工业园区“2+3+1”产业面向绿色产业发展需求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鼓励电源管理芯片、电池管理芯片、IGBT和MOSFET等功率器件、MCU所需主控芯片、驱动芯片等的研发与生产;鼓励发展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元件,集成多维度信息采集能力的高端传感器,新型M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支持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能源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纳米材料领域,研发使太阳能电池更薄更高效、汽车电池轻量化的相关技术。 3.场景赋能,挖掘示范应用空间 推进工业厂房屋顶光伏发电设施建设,鼓励公共机构、商业楼宇等建设光伏发电设施,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发展,推动光伏项目与储能、充电桩、公交站台、车棚等相结合,建设一批应用示范项目。实施一批工业领域电网储能、家庭和商业领域可再生能源储能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展储能锂电池市场应用。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宾馆、医院、商场、P+R停车场、公共及道路停车场、高架道路下方用地等资源,布局经营性充换电设施。以车辆运输带动氢能及燃料电池示范应用,拓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公交客车、重卡货车、叉车、物流车、环卫车等领域的市场应用空间。 4.经验交流,搭建合作推广平台 利用企业家沙龙、益企能等活动,构建一批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节能环保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开展技术交流、人才交流、项目对接、市场对接。支持绿色协会针对企业专业服务需求,开展资本市场、共性技术、经营管理、发展战略等培训以及标杆企业学习等活动。及时总结推介苏州工业园区绿色服务好经验、好做法,按照行业、领域梳理一批节能潜力大、效果好的技术产品,进行推广和应用。 (二)多元化战略 1.服务集成,提升企业客户需求响应水平 引导节能和环保装备企业由“单一产品制造—销售模式”向集工程设计、模块化部件设计与组装、安装调试、产品租赁、个性化定制等于一体的集成服务商发展。学习力鼎环保、依斯倍企业发展经验,培育一批具有总承包能力的综合性装备企业、系统集成方案和解决方案供应商,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设计开发、配套、运维等资源,形成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工程公司和系统成套公司。引导企业围绕拓展产品功能、增强集成能力、满足深层需求等方面,发展在线监控、生命周期管理、售后运维、专业化检验检测认证等新服务。 2.聚焦前沿,抢先孵化下一个技术赛道 立足当下新能源已大规模布局、光伏锂电等领域产能过剩现状,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聚焦钙钛矿材料、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电池技术、氢能制储运用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落户一批高端研发人才团队与项目,开展一批先进前沿技术攻关,抢抓下一个新赛道新风口的发展先机。鼓励企业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东南大学碳研院、国网城市能源院、苏州市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等高校和高端研究机构开展深度合作,破解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3.抢抓机遇,以双碳园区建设释放市场需求 以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和近零碳园区建设为契机,实施一批产品、生产线、车间、工厂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围绕电机、变压器、锅炉、制冷系统等通用用能设备持续开展能效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聚焦医院、宾馆、商场以及交通场站等类别中的高能耗建筑稳步推动绿色节能改造,为高效节能装备企业提供市场空间。加快工业碳效码推广应用,开展工业企业用能预算管理、碳预算管理,引导企业加强高效节能装备应用。探索开展CCUS、热泵等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鼓励发电企业、高能耗建筑、半导体企业优先开展示范应用。 4.外部合作,扩大生产销售朋友圈 将苏相合作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东区)等市域飞地纳入到苏州工业园区绿色产业发展中统筹考虑,差异化布局绿色产业项目,打造研发在园区、生产在飞地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顺应欧洲、北美、东南亚、非洲等市场用能需求,提升“家用光伏+储能”、便携式储能产品设计兼容性和经济性,持续扩大国际市场贸易份额。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团出海,推动苏州工业园区产品、技术、标准、品牌和服务走出去,形成“园区总部+海外基地+全球网络”的经营格局。 (三)扭转性战略 1.强化主体,建设一批链主企业 充分发挥博世、大金、金龙等企业在创新生态、产业生态中的枢纽优势,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带动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联动融通。推动“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开放型创新联合体,通过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业链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以推动艾默生、优美科等外资企业生产基地提升为总部基地为目标,顺应跨国公司海外布局呈现出“生产-研发-投资/总部-平台”的变化趋势,围绕外资装备制造总部开展“二次招商”,支持外资总部将研发、生产、销售、结算等价值链流程在苏州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支持跨国公司增设研发中心、贸易中心等功能性总部机构。 2.做粗链条,推动产业强链补链 围绕提升存量企业市场竞争力,以市场对接、数字赋能等手段助力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形成围绕龙头企业的产业生态体系。聚焦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及相关零部件、动力与储能电池、智能输变配电设备、氢燃料制备储运装备等清洁能源关键环节,按照“招大引强”思路,着重引进优质重大项目,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力和供应链稳定性。 3.数字赋能,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 深入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保装备设计制造、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等过程中的应用。发挥博世“智改数转”赋能中心作用,复制推广智能制造经验。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从单项突破向集成融合转变,推进企业组织、设备及关键工序数字化链接,打造数字孪生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发挥神彩科技建设全国首个生态环境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优势,面向行业开放共享业务系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设计和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助力企业数智化转型。 (四)防御性战略 1.完善制度,提供产业发展优渥土壤 探索实施出台支持绿色产业、新能源产业专项政策。建立涵盖能效、水效、物耗、污染排放等全生命周期的指标评价体系,深化工业能效“领跑者”制度、构建“碳效码”制度。探索开展园区级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推动各类社会组织采信认证结果。严格执行政府对绿色与节能环保产品的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鼓励全社会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及服务。依托碳普惠平台,建立市场化自愿减排交易体系,重点提供减排量核查、交易辅助和碳中和评定服务,缩短企业碳交易、碳中和认证的周期。 2.防范风险,积极应对外部潜在危机 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规避现金流风险,促进各金融机构加大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以绿色智造贷为基础,为绿色产业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各项金融服务。对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实行风险分级监管,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实现企业、银行、税务、政府部门间信息互联共享,构建债务风险预警的数字防控体系,并定期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评估机构和债权金融机构提供经营信息、财务信息、债务信息,提早作出风险提示[3]。 参考文献 [1] 顾阳.“泛绿化”现象将告终结——“绿色产业”有了明确界定[N].经济日报,2019-03-19. 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9/content_5374901.htm. [2] SIP经济视界.可持续发展,园区入选全球50强![EB/OL].SIP经济视界微信公众号,2023-10-25. https://mp.weixin.qq.com/s/-ITUvMSAbB5sHt_x-sJvMQ. [3] 叶中华.周善红代表:化解经济重启阶段大型民营企业债务风险[N].中国城市报,2023-03-06(5). 注:本文主要观点发表于《中国投资》2024年第3期,本次发表部分内容有修改调整。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相关链接
- 费鹏 丁一 | 新时代国有工程咨...2024-04-02
- 中咨解读 | 千年大计绿色为本 ...2024-04-02
- 中咨解读 | 系统谋划重点突破 ...2024-04-02
- 专家解读 | 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2024-04-02
- 中咨解读 | 与时俱进 凝聚共...202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