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不了解她,但一定了解她的作品:毛主席纪念堂、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址、香港迪士尼乐园、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全国90%以上的地标性建筑出自她手,中国每25人就有1人使用她的作品。
或许你不熟悉她,但一定对她取得的成绩感到震惊:全球最大的建筑地产企业、世界500强第80位、中央企业第5位。
她,就是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那么,是什么让一家国有企业在高度竞争的建筑市场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市场为天,有所为有所不为
“任务靠分配,支出靠供给”,曾是上世纪多数国企的真实写照。早先脱胎于解放军、后由建设部剥离出来的中国建筑集团,从组建之初就走上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之路。上世纪80年代,当多数同业还在“等米下锅”时,他们已在市场中“找米下锅”了。
脱下军装换工装,但与生俱来“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的精神在中国建筑身上从未改变。上世纪60年代,中建承建蒙古、越南援外项目,率先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半个世纪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留下了中建人的汗水和足迹。上世纪70年代,集团主力最早集结于京广线两侧,向沿海大市场进发;曾在深圳国贸大厦创下“三天一个结构层”的“深圳速度”。
连年市场中南征北战,练就了中国建筑“不惧挑战”“市场唯大”的发展理念。从单纯承建国家基建任务,到“向市场要效益”的经济实体,中国建筑发展成为不占有国家大量投资、不占有国家自然资源,以从事完全竞争性的建筑业和地产业为核心业务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在这个由大大小小8万多家企业组成的高度充分竞争的建筑市场里,利润空间小,行业门槛低,大企业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如何在同质化市场中彰显大企业的竞争力?中国建筑将战略定位瞄准了“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布局产业链高端。
“我们就是要通过差异化的竞争,主打高精尖项目,不与地方企业争利。”在中国建筑集团董事长易军看来,央企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就是在高端领域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不为”,就是不要与中小民营企业争夺中低端市场。
“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垄断、没有保护,我们只有靠自己在市场上打拼,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中国建筑集团总经理官庆说,“因为没有主场,我们把全中国都当做自己的主场。”
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品质逐渐被认可,中国建筑开始在高端市场打出一片广阔的天地,产品结构日益升级和优化。“如今总部5亿元、二级公司3亿元以上的项目成为主流,集团全年合同额超过1万亿元。”市场是航标,效益是动力。人还是那些人,规模却越做越大。2012年,中国建筑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再创历史新高。
从一业独大到多业并举。不再是单一建造房屋,如今房建、基础设施、房地产业务占中建收入比例达到7.3:1.4:1.3。“再过五六年中建的主业收入占比调整到5:3:2,产品结构将更加合理”。
从建设房屋到建设城市,在国家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建筑发挥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建筑工程“四位一体”的综合优势,成为城市建设“交钥匙”工程的标杆。
正是通过不断解放思想,以变应变,在每一个时代变迁中,率先创新求变,中国建筑提高了驾驭市场的能力,抢抓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竞争中成就了行业引领、做大做强。
品质至上,收获塔尖上的果实
从上世纪80年代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到90年代384米高的深圳地王大厦,到492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再到530米高的广州东塔、606米高的武汉绿地、660米高的深圳平安等城市地标,中国更高、更美的高楼大厦成为中国建筑一张张最鲜活、最闪亮的名片。
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代表了中国建筑业的最高水平。广州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高楼建筑史上教科书般的范本。中建八局承接该项目后,抛弃了以往盖楼续接脚手架等繁琐工序,凭着自主研发的“低位三支点长行程顶升钢平台可变模架体系”综合施工技术,创造了主体结构“两天一层”的建设速度,仅此一项就节省了2000多万元施工费用和一年施工期。而其首次将高性能混凝土成功泵送至333米高度,更是刷新了混凝土泵送的世界纪录。
在中建,品质总是走在需求的前面。一个常规做法是他们往往把当前最好的材料和技术运用到建筑中,以保证建筑十几年之后依然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不仅创造眼前价值,还要创造预期价值,这样品质才能走得更远。”
中国唯一的高山高塔、日本园博会后唯一保留的外国园林、中国唯一的干挂式牌楼……截至目前,中国建筑以其高超的建筑设计技术已收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41项,其中,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奥运“水立方”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建筑业最高奖“国家优质工程奖”148项、“鲁班奖”164项。
优良而稳定的品质靠什么来保障?解决好国有大企业管理中“鞭长莫及”的难题考验着中建人的智慧和勇气。过去,中国建筑下属一局到八局业务内容雷同,资源分散,优势不彰,也容易产生内部恶性竞争。中国建筑“区域化”战略调整要求各分支侧重发展优势产能,同时建立内部竞争机制。凡是竞争未进入前三至五名的,就被淘汰出这个区域市场。通过市场引导,如今,一局、三局在超高层建筑建设,二局在核电建设,五局在公路隧道领域,六局在轨道交通建设,八局在机场建设上,都是响当当的“高手”。
中建将过去的六级管理链整合到四级乃至三级。“我们算了一笔账,压缩一个级别基本上能够提高0.5%~1%的赢利空间,3000亿元的收入通过压缩级别就能增加30亿元的效益。”易军说。
“每天约一万个工地、数万个塔吊在同时运转,队伍水平也是参差不齐,项目难度也各有不同。我们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不管你是谁,都必须按我们要求的标准规范执行。”官庆说的是中国建筑目前正在强力推进的“标准化”管理,目的是杜绝由于个人的差异来决定产品的差异。
记者日前来到中建八局一公司位于长安街的一个在建工地,发现每个工人床边都放着一个笔记本。项目经理哈小平告诉记者,工人们业余时间有个重要任务,就是每天抄写规范操作细则,“让规范操作深入工人心中,变成手下的自觉行为。”工程还没竣工,已经有6000多人前来参观学习。
记者还注意到,常有学生模样的中建员工在工地各处“巡逻”,边看边记录着。一问才知,是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来为工地打分。“不只工程进度、施工安全他要记,就连项目经理每月在工地住多少天、吃多少次饭、宿舍面积有多大都有标准,都要打分,不达标的就要受罚。新来的学生谁也不认识,那可真是铁面无私!”事实上,这套严格而缜密的考核机制,从领导到员工,影响着中国建筑的每个岗位。“以业绩论英雄、以考核论奖罚”是标准更是动力。
文化塑魂,方能成就百年基业
当“神舟十号”发射成功遨游太空的时刻,中建员工的心还一如十几年前那般欢欣鼓舞。1994年,中建六局和八局承建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代号921—520的载人航天工程项目。在荒无人烟的戈壁腹地巴丹吉林沙漠,他们以顽强拼搏的铁军作风,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困苦,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优质高速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太空港,帮助中华儿女实现了百年飞天梦。如今,伴随着“神一”到“神十”的起飞,中建的品质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
也许因为他们来自战场,也许因为民族使命、国家大任早已融入血液,中国建筑转战南北、四海为家,将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中国建筑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在地震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中国建筑人冲锋在前、不避艰险,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
“不管是在废墟中建设新中国,还是推动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管是实现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还是建设国际一流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在任何历史时期,中国建筑视国家需要为企业需要,创新发展,争当‘排头兵’的那份激情和目标没有变。”中国建筑监事会主席刘杰指出。
国际化之路不易走,很多企业都折戟而返。在香港、澳门、新加坡,中国建筑坚守30年,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成为当地中资建筑地产最强最大的企业;在阿尔及利亚,中国建筑克服了战乱和恐怖威胁,坚守30年,发展成当地最强最大的外国建筑企业;在美国,中建经受住了1992年美国金融危机、“9·11”恐怖袭击和美国次贷危机等一系列考验,最终成功打入美国主流建筑市场。正是因为坚守,在当前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下,中国建筑实现了中央企业海外经营中为数不多的“逆市增长”。
易军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十年磨一剑,二十年如一日,三十年不回头”,他坚信,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地产综合企业集团,并非一夕之功,但只要沿着这个目标持之以恒谋求发展,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中建二局电工史师傅的父辈就在中建工作,他也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一样爱护。工程结束要搬迁了,用过的电线、插板他舍不得扔,总是组织身边的同事收拾打捆留到下个项目再用。他说:“能用就接着用,省点是点。”几十年下来,都无法算清他为企业节约了多少成本。
晚上在夜校里学,白天在岗位上用——来中国建筑工作的农民工有一项额外福利,那就是到夜校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钢筋工张培生感叹道:“这是我第一次上这么好的课,还免费学到一门手艺,下一个工程我还要跟着中国建筑干。”
每逢寒暑假,为了让一线建筑工人安心工作,中国建筑保华公司总是提供往返路费让他们把孩子接过来。“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同时也用亲情的呼唤将‘安全’意识深深植入工人们的心底。”保华公司党委书记裴宏森说。
今天的中国建筑把企业的追求浓缩成六个字:拓展幸福空间。“作为建筑地产企业,中国建筑不仅关注建筑物本身的功能、高效和环保等元素,还关注建筑带给人们的愉悦与舒适的精神感受,并致力于建造出更多包含美、艺术与文化的经典建筑,福泽所有相关利益方,为社会创造多元价值,拓展更多幸福的空间。”易军解释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5年前,把中国建筑建设成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地产集团,跨入世界500强前百强,跨入全球建筑地产行业前三强”——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必将化作中建百年基业常青的不竭动力。
(本文章摘自《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