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视界
王大卫 樊劭然 衣梦耘 | 加快南京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
| |||||
【摘要】发展大健康产业是南京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产业环境改善、总体规模增长、竞争力影响力扩大,南京大健康产业应以医疗、中医药、康养服务、保健食品等领域为重点,在横向上突出全方位全人群的大健康服务线,在纵向上突出全产业全要素的大健康经济线,在规划引领、业态模式、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完善政策,全方位激发健康产业活力。 【关键词】:南京;大健康产业;发展思路;政策建议 一、引言 新时代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健康产业是助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领域。受全球化、气候变暖、技术创新等国际影响,以及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消费升级、健康意识提高等中国因素驱动,中国大健康产业不断发展,根据《中国大健康产业趋势研究报告》预测,中国大健康产业在2023年产业规模将达到14万亿元,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日益凸显[1]。我国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2]。与此同时,健康领域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显现,包括精准医疗、养老养生、休闲旅游、健康食品、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我国大健康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 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我国健康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发展健康产业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到2030年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的战略目标,标志着健康产业发展纳入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全局统筹谋划。2019年,根据国家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个部门印发《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健康产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健康产业正日益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新动能。 南京市具备发展大健康产业较好的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近年来南京市政府出台多项强有力的政策促进生物医药、社会办医、精准医疗等大健康相关产业发展,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部署,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是南京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是发挥产业链辐射带动作用、实现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平台”,是对标现代国际大都市建设、实现人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新地标”。 二、南京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成效与挑战 南京健康产业起步早、基础好,“十三五”以来全市健康产业基础逐步夯实,总体呈现产业增长动能强、细分业态加速成长的发展态势,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健康服务均等化、品质化和国际化水平显著增强,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增长。2017年,全市大健康产业规模约为1700亿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已成为南京市支柱产业之一,产业规模与增加值占比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为实现“健康江苏”相关任务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二是产业竞争力与影响力扩大。在生物制药、多元办医、智慧医疗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金融财政支持力度大、人才培养依托科教能力强。2019年南京市共有生物医药类企业共21000多家,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拥有生物医药谷等重点医药产业基地;高端医疗设备及配套试剂研发创新不断推进,南京现有药品生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医疗器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社会办医格局持续优化,机构占比超过50%;率先开展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试点建设,并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南京)国际智慧医疗博览会,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企业加快落地成长。 康缘大健康产业园(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是中医药产业进步显著。南京市在中医医疗基础设施投入方面高歌猛进,陆续建成运营了市中医院新院、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并已经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医联体全覆盖,积极推动中医医疗从治末病到大健康管理的转型。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拥有特有优势,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科研资源密集的医科院校已经和正在孕育着大量优秀和高端的新生代中医药人才。 四是康养服务产业发展良好。截止至2018年底,南京共有民营养老机构214家,床位2.9万张,共收治老人1.3万余人。已建成AAA级及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09个、AAA级及以上医养结合型综合护理中心112个。2018年度累计为南京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2000万人次,社区居家养老专兼职服务人员32731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5000余人。 五是保健食品产业优势显著。南京市现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3家,销售企业8000多家,已获注册产品共计202个,占全省1/4,已获备案产品共计24个。2018年,全市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保健食品部分)约为70亿元,较2017年增长了25.37%;保健食品销售收入较2017年增长了29.63%;保健食品实现利税较2017年增长了63.13%;保健食品实现利润较2017年增长了66.09%。中科健康产业集团、江苏天美健大自然生物工程、康宝莱(江苏)等企业已经具备龙头企业的发展优势。 六是产业环境持续优化。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将大健康产业和相关目标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2018年全市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达到80.54亿元,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近3.1%[3],显著高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加快“放管服”改革,实现“一企一策”,一批竞争力强、研发创新力突出的大健康产业企业加速落地成长。 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应当看到与南京自身发展战略定位以及国内外大健康产业发展态势相比,南京大健康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深层次制约因素和多方面挑战。 一是产业潜能仍待进一步释放。从全球情况看,大健康产业规模占GDP比重约为10%,其中美国这一比例超过16%,加拿大、欧盟和日本也超过10%[4]。南京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直接辐射全国乃至全球最具活力的健康消费市场,具备巨大的发展潜能,必然对强化制度保障和创新政策体系、提升大健康产业在域内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二是产业优势高度尚需提高。南京市健康产业缺少拿得出、打得响的“产业地标”,产业优势高度不够,产业规模总量小,龙头骨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弱,创新成果本地转化率低等问题明显。目前,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的生物医药企业只有8家,保健食品行业没有销售额过50亿的大型龙头企业。 三是产业要素助力略显不够。目前,精准医疗等高端服务产业正处于全面引智引才阶段,人才短缺现象明显;现有的健康体检服务机构缺乏专业性较强的医生和技术优势,市场竞争无明显优势;社会办医占比不高,人才吸引力不强,营收占全市医疗收入不足14%;健康养老缺乏长期护理保险支持,医疗和养老服务信息不通,护理服务供需信息背靠背的问题尚未解决,医养融合模式发展受限,医养融合优势未能显现,巨大的需求市场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开发。 四是全产业链发展势头需进一步巩固。大健康产业点多、线长、面广,是要素流动活跃、产业上下游分工协作紧密的有机整体[5]。国内外健康产业典型地区经验表明,持续延伸拓展产业链是蓄积发展动能、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关键[6]。当前南京大健康产业已初步形成一二三全产业链布局态势,但还面临健康服务与制造整合不够,医教研产一体化不强,产业要素协同不充分等短板;区域内外产业增长与政策竞争压力加大,对完善产业链条、加快抢占产业分工新制高点带来更大挑战。 五是新兴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近年来,大健康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波士顿、纽约、伦敦、迪拜、海德堡等依托培育健康新兴业态快速崛起成为全球健康产业中心城市[6];上海、深圳、杭州、武汉、成都等提出健康产业与传统业态融合发展战略,打造特色产业优势;健康与养老、旅游、食品、体育、互联网“五大融合”业态呈现出高成长性和带动性[7],年均增速明显快于传统业态,增长贡献率接近60%。南京在养老、中医药、保健食品等领域具有较好基础,但也面临发展不平衡、新业态发展缺乏活力等问题,亟待探索集约高效、差异化与多元化的新兴业态发展模式。 三、促进南京大健康产业发展思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命科学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大健康产业成为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围绕建设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南京提出了一系列部署,助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国家、江苏省和南京市战略规划发展部署,综合分析研判国内外发展态势和南京大健康产业发展形势,未来一个时期南京大健康产业发展思路突出横纵交织的“两条主线”: 一是在横向上突出全方位全人群的大健康服务线。着力发展中医药、养老养生、中高端特色医疗服务等资源优势强、需求旺盛、服务关联度高的大健康产业新兴业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人才技术要素短板,引导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推动优质健康资源整合和服务模式创新,在服务南京都市圈全人群全周期健康需求基础上,打造辐射长三角区域和全国的大健康新业态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是在纵向上突出全产业全要素的大健康经济线。全力支持以医疗器械与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平台等为特色的健康产业研发创新板块,以健康食品、保健品为特色的健康产品制造板块,以健康产业园区基地和龙头企业为特色的健康总部经济板块,以基层健康细胞(家庭、社区、单位、学校等基本单元)建设与健康消费培育等为特色的健康环境板块发展,多个板块协同发力,依托政策创新推动商业运营模式、理念和技术的变革,有效形成产业联动,促进产业链延伸拓展、上下游协作和集群集聚。 通过两条主线交织融合,推动南京大健康产业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健康江苏”“健康南京”建设实现有机统一,与南京产业园区跨越式发展和区域城乡协同发展实现有机统一,高标准打造服务长三角区域的健康医疗中心、国际一流的国家级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四、加快南京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助力产业赋能 1.突出规划引领,强化政策协同。通过编制南京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大健康产业战略地位,加强与“健康江苏行动”等政策文件及其实施推进机制的衔接协同,对大健康产业的定位、目标、布局和重点策略进行顶层设计,部署产业发展任务,大力发展上下游产业,研究出台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细则,将大健康产业政策体系作为全市治理能力提升重要支撑。强化大健康产业规划建设,与区域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建立健康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大健康产业规划与政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产业竞争力提升等内容纳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等区域协作机制核心议题。 2.创新支持举措,完善配套政策。瞄准服务模式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和集群发展领域短板弱项,在市场准入、土地供给、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加快破除阻碍大健康产业升级的障碍,通过政策创新助推产业潜能发挥。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高水平医疗机构,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行业准入制度,探索大健康产业发展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落实和完善政府购买健康服务类公共产品指导目录,逐步扩大医疗、养老、康复、体育健身等领域政府购买服务范围。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大健康产业。推动金融机构和产业资本共同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大健康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设立政府健康产业专项引导基金和资金池,引导更多的风险资本加大对保健品、中医药、康养等相关产业的投资。出台针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探索将医疗器械与装备研发制造、生物医药、康复器械、健康信息等领域智能制造等纳入江苏省或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支持范围,支持相关领域创新能力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和应用示范推广。对医疗器械自主研发重大项目等建设给予用地、税收方面优惠政策。研究支持大健康企业国内紧缺人才纳入省市人才引进计划。 (二)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能 1.整合优势资源,推动研发创新。以创新作为南京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推动健康领域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品创新突破,高标准打造健康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放宽境外医师到内地执业限制,并引入医院质量认证管理体系,先行先试国际前沿医疗技术。提升战略前沿、关键共性和高新科技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在精准医疗、再生医学、中医药等前沿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大校地合作力度,在中国药科大学等生物医药优势专业院校建立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共同培养人才、共同攻克关键技术、共同推进成果转化。支持大健康企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申请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证。 2.培育龙头企业,实现集聚发展。探索构建以“龙头企业—产业链生态集合体—产业集聚区”为主线的多层次、立体化大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建立大健康产业重点企业名录库,依托城市域研发制造龙头企业优势,重点在精准医疗、基因细胞、抗肿瘤、心脑血管、抗感染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展大健康产业特色总部经济,对设立区域、业务总部等的重点企业给予奖励或补贴支持,集聚辐射带动势能。鼓励和支持大型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多种方式组建健康产业集团,延伸拓展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打造全产业生态聚合体。强化产业链协同和辐射带动,支持举办大健康产业领域国内外知名学术研讨、商务展会、高端论坛等活动,建立全市大健康服务平台资源共享体系,鼓励行业协会组织和专业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探索引进高水平管理团队与运营模式,实现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三)创新业态模式,激活产业动能 1.推动跨界融合,构建产业闭环。抓住中医药、康养、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以及精准医疗、智慧健康业态发展机遇,加快形成以保健食品产业为先导、以医疗器械产业为创新和价值引领、以中医药和康养服务为融合发展纽带的南京大健康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医-养-康-健”服务闭环和“创新-制造-转化-消费”产业闭环,大力推进健康养老、医疗服务两大核心产业与互联网、旅游、健康休闲和农业等相关领域跨界融合发展。一是发挥南京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服务与中医药种植采集与加工制造、中医药文化、商贸物流等融合发展,支持建设集宣传展示、科研、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中医药特色体验馆,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造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二是支持社会力量建立以老年医学、慢性病康复方向为主的医养融合机构,建设大型养老、康养社区和老年公寓,依托区域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区位条件和人文景观等,打造康养产业连片区域,扩大康养旅游市场,开发休闲养生旅游线路;三是鼓励中医保健、治未病、健康管理、高端体检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发展。同时,以南京都市圈及长三角个性化健康服务市场需求为依托,布局保健品、医疗器械、中医药、康养服务等多种业态,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健康咨询、康复智能装备、中医药加工等相关产业。探索支持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与国内外保险公司合作,加入保险直付网络系统。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发挥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政策优势,探索医疗器械与药品保税、仓储物流、第三方国际医疗保险结算平台建设。 南京生命科技小镇(图片来源于网络) 2.创新服务模式,释放消费潜能。以健康服务消费、生态绿色消费、高品质高层次消费为导向,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推动需求不断升级,拓展发展空间。一是发挥历史文化底蕴优势,传承文脉,培育健康文化产业,支持围绕“健康南京”品牌,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支持相关企业按规定享受文化创意企业相关优惠政策,推动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文化产品与健康服务品牌建设协同发展,激发健康文化消费动能。二是实施科学合理、积极有效的人口政策,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构建高水平养老和家政服务体系[8]。逐步建立“社会保险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推动社保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三是推动全民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夯实健康产业市场基础。推动基层社区、街道、家庭等健康工程建设,纳入“健康南京”和全市爱国卫生运动重点工作,逐步将中小学生体质监测、职工康养等业务归集至专业企业进行系统化、品牌化、智能化运行,提高相关人群健康大数据利用和管理水平。四是优化健康消费环境,探索个人医保保费用于部分核准的健康消费项目。充分发挥医保基金对大健康产业发展引导作用。逐步扩大康复医疗器具、中医药等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合理确定报销比例。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加强健康产品设计,将健康服务等纳入保险支付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健康消费信贷产品,支持保健品、特色健康服务等消费。 (四)加强信息互通,提升大数据应用水平 1.建设健康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智慧医疗整体水平。针对医疗和养老服务信息不通,护理服务供需信息背靠背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基层综合信息系统和各区卫生信息平台,力争各区都达到省平台分级评价4级。推动医院提升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达到国家4级以上测评要求,推动医院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并通过国家互联互通四级以上测评,为大数据管理夯实基础。推进医疗一卡通在全市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深度应用,完善医疗一账通结算体系,让市民享受到安全便捷的智慧医疗服务,提高就诊满意度,提升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进一步优化12320公众健康服务,打造“一站式健康医疗信息服务平台”。 2.探索新技术,推进医疗大数据应用。推进人工智能、智能语音等的应用,促进医疗卫生大数据与医疗仪器、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等的深度融合。建设云灾备、云电子病历等,提升二级以下医疗机构的信息化能力。探索医养融合服务,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提高实名制就诊率,标准化采集数据,保证其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和连续性。推动各区、各二级以上医院数据及公卫数据的实时采集、展现,全面对接市平台,做好综合管理、绩效考核及数据展示,进一步丰富居民健康档案数据。 五、结束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9],特别是围绕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构建大健康产业体制机制体系,推动城市和产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提出了崭新的课题。总的看,南京大健康产业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实现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全面加快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背景下,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大健康产业链条,持续激发产业活力、释放产业潜能,助力实现南京大健康产业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理实国际大健康产业研究院. 中国大健康产业趋势研究报告[R]. 杭州:2019大健康产业论坛. [2] 张俊祥, 李振兴, 田玲, 汪楠. 我国健康产业发展面临态势和需求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11(02):50-53. [3] 南京市统计局. 南京创新发展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分析. http://tjj.nanjing.gov.cn/tjxx/201905/t20190530_1553119.html, 2019-06-03. [4] 倪郭明, 朱菊萍, 李思慧. 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卫生经济研究, 2018(12):64-68. [5] 张毓辉, 王秀峰, 万泉,等. 中国健康产业分类与核算体系研究[J]. 中国卫生经济, 2017(4):5-8. [6] 王昊, 张毓辉, 王秀峰,等. 国际健康产业发展趋势与经验研究[J]. 卫生软科学, 2018(6):7-9. [7] 范月蕾, 毛开云, 陈大明,等. 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推进建议[J]. 竞争情报, 2017(3):4-12. [8]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http://www.gd.gov.cn/gdywdt/gdyw/content/post_2585467.html. 2019-08-09. [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zt_sjjszqh/. 作者:王大卫 樊劭然 衣梦耘 注:原文载于《中国工程咨询》2020年第四期,本次发表做了较大改动。 | |||||
相关链接
- 窦皓 | “十四五”区域发展优势...2020-05-28
- 谢元博 朱黎阳 罗恩华 | 城市...2020-05-25
- 徐进 | 新时期推进长江过江通道...2020-05-21
- 陈雷 胡珂铭 | 我国沿边金融改...2020-05-14
- 李开孟 李新创 姜晓东 | 论工...20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