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议

李素晓 | 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影响与应对建议
发布日期:2023-04-25 作者:李素晓 信息来源:中咨智库 访问次数: 字号:[ ]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局高度亲自谋划部署长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改变长江流域的水文循环、扰乱生态系统稳定性、引发冰川冻土消融、水资源短缺、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面对气候变化对流域生态安全多尺度、全方位和持续性威胁,建议立足多元共治机制,加强上下游联动、凝聚多方力量、设立专项基金、增强科技支撑,既要重视人为的系统性应对措施,也要重视基于流域系统运作的自然解决方案,持续提升长江流域气候变化适应与应对能力。

一、气候变化导致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长江流域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光、热、水等自然资源分区差异明显,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作用下,近50年来长江流域平均温度持续升高,干旱、强降水和旱涝急转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加。一是持续高温和干旱。1970-2022年长江流域四季均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年均上升速率约为0.02℃,上游地区年均升温幅度整体高于中下游地区,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的气温上升显著。预测表明,至2050年长江流域气温升高幅度将达到1.98~2.13℃。2022年发生了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流域内多站高温、低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全流域中旱、部分地区重旱。二是多年降水量总体减少。相较于1985-2005基准期年均水平,2016-2035年长江年均降水量将减少2.2%,到2050年,降水总量将减少6.83%~12.8%。2022年严重干旱下,长江流域降水量小于50mm, 较常年同期偏少4成,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85~6.13米,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水面面积较6月份缩小6~8成。三是强降水事件频发。气候变暖使得强降水频率增加,易引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风险。长江水文监测数据显示,1961年以来,长江全流域及各支流的暴雨事件累积频次上升幅度居全国首位。2017年国务院确定的60个内涝严重城市中,有36个位于长江流域。2018年长江共有地质灾害及隐患点16.6万处,约占全国的58%。全球升温1.5℃情景下,长江流域20年一遇和50年一遇极端降水量将分别增加10%和9%;全球升温2.0℃情景下,将增加14%和15%。四是旱涝急转事件增多。1970年以来,除全旱或全涝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外,三个月内短周期的旱涝急转现象也呈现多发趋势,涝转旱发生了23次,旱转涝发生16次。

二、气候变化持续威胁长江流域生态安全

(一)水资源战略储备减少

一是冰川冻土消融。1950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85%~90%的冰川呈现不同程度的退缩;80年代以来三江源地区冻土厚度每10年减少5.6厘米。二是径流量减少。气候变化使得长江流域水文过程存在不同尺度的周期变化。长江多年径流量每10年递减0.9%,并以7~9年为周期呈现出丰-枯-丰-枯阶段性变化。2022年长江流域全年累计降雨量仅340mm,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长江干支流水资源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8成。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水文情势,不仅威胁长期水资源战略安全,同时损害流域降温增湿、水质净化等调节功能。

(二)江湖关系受阻,湿地萎缩

鄱阳湖、洞庭湖(以下称两湖)等保持江湖连通特征的湖泊湿地,其蓄水主要依靠长江来水。在升温干旱影响下,长江主干道水位走低,使得河湖阻隔现象明显,水系破碎化严重。2000年以来,两湖地区一直存在枯水位降低、枯水期提前和枯水历时延长等情况。2022年的极端干旱加剧两湖的湿地萎缩,鄱阳湖面积减小了68.87%,提前出露的洲滩面积相较常年同期增加15%。洞庭湖的面积减小了75%。江湖关系受阻、湿地萎缩减弱了流域总体调蓄功能,破坏江与湖间的水量和物质能量交换,对流域区的生态系统、生产生活和航运等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生物多样性衰减

极端气候带来水文节律改变,水位过高或过低都对植被、鱼类和水鸟等动植物的物候、种群和分布产生消极影响。一是物种种群锐减或灭绝。长江源区受威胁的物种占比为15%~20%,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各类珍稀野生动物从上世纪70年代的230种减少到140种,长江的“活化石”物种白鱀豚和白鲟已灭绝,旗舰物种江豚的种群数量由1990年3600只下降至1000多只。长江干流鱼类物种数量减少了40种(减少35.7%),特有种数减少了5种,受威胁物种数减少了1种。二是迁徙候鸟生境受迫。长江中下游、两湖地区是国际候鸟的天堂,越冬候鸟的群落组成随湿地环境变化而改变。气候变化下的枯水期提前、延长使得栖息地质量降低、面积减少,对越冬候鸟的承载力持续下降。近20多年间,长江中下游的鸟类的种数减少了2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种数减少了4种,二级保护鸟类种数减少了16种。2022年极端干旱使得越冬候鸟面临更加严重的食物资源短缺和适宜栖息环境受限。据冬季候鸟观测显示,候鸟栖息核心区受干旱影响严重萎缩,已到达候鸟不得不转向周边农田栖息。

(四)湿地生态功能退化

气候变化引发冰川冻土消融、旱涝灾害频繁、水文连通受阻和湿地退化萎缩,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水资源调蓄、水质净化、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重要生态功能,威胁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长江流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

(一)建立多元共治机制

坚持流域系统观念,贯彻全局“一盘棋”思想,建立多元共治机制,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推动从源头到河口、从干流到支流的各级部门的责任共担与守望互助。整合流域内外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实现气候变化的可持续治理。

(二)编制长江流域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立足生态系统原真性与完整性,区分地理环境特征与气候变化风险,编制长江流域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明确中长期气候变化下的流域生态安全目标、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行动纲领。

(三)设立长江气候适应专项基金

统筹调配长江沿线各级政府财政资金,引导企业、金融机构投资气候变化适应相关项目,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进行资金捐赠,多渠道筹措形成气候适应专项基金,为持久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保障。

(四)增强科技支撑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以气候变化下的生态安全瓶颈问题为导向,加强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野外观测站点和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结合中长期气候变化情景模拟与预估,科学研判气候变化长期趋势及其对流域生态安全的冲击。二是增加技术储备。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发,构建分领域、分区域的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开展技术示范与推广。

作者:天博网页版登录界面(中国)官方网站 李素晓